Monday, May 31, 2010

辭職

要來個悠長假期,首先要做的是辭掉工作。對不少人來說,這可要莫大的勇氣。因為這代表脫離安全網的保護。放棄穩定的收入,我亦曾經有不少猶豫。還好天生我是個對數字極不敏感的人,數口亦異常劣拙。加上以我當時的存款數字或許再追大半生也追不到那颷昇的樓價。與其這樣,倒不如以金錢換點心靈上的快樂和受用一生的經驗和回憶。做人有時便要這樣,用再阿Q的理由也得說服自己。因為你想做的事情並不一定遵從社會的現實或大眾的當然意願。除了結婚生仔買樓買車外,其實大家還可以擁有其他的夢想。辭職其實只花一張A4紙,及大量暫別刻板工作的喜悅。

Sunday, May 23, 2010

錢?錢?錢?錢!!!

「豁出去」的目標嘛,其實沒有太大的目標.

現在想起來,那些「認識自己」、「體驗生活」等可能是後來說服自己的理由.說到底,純粹是想去這樣做,滿足在外國生活的一份幻想.

「豁出去」最大的考慮嘛,錢.

記得出發前的個多月,還不肯定申請成功與否.直到二月底某天(2)

「confirm左喇,要準備匯上期學費(1)」學聯的代理來電說.天啊,四月一號開學噃.難道他們以為大家都執好行李等上機?

係咪收左我都唔讀呢?真係咁灑脫? 學費都係預算之內,唔係問題.問題係:「返黎做咩?揾唔揾得返依家份糧!」重點係,唔一定係當時份工,而係當時o既生活水平.當時雖然不能預知後來的金融海嘯,但淨係要冇收入,就夠冇安全感.

之不過,老土D講,錢買唔倒第二次機會,買唔倒一個夢想.

記得有一個當高層的同輩講:「你都好吖,起碼知自己想做咩!」

而且,唔去就唔會再有機會去.既然想做,就出發啦!

當時宿舍的宿生名牌

(1)當時一期學費約380,000日元,未計其他學校維修費等
(2)當時約10月申請,因學校之外還要簽証,所以要到二月才有通知.二月中致電時還說未確定

目標

「豁」出去的第一步是要考慮「豁出去」後要做些什麼。沒有明確目標的話,悠長假期最終可能只落得投閒置散,白白浪費了保貴的光陰。不過目標亦不需要太高太大,反之只為自己帶來更多無形壓力。若果你的目標是一年後讀個學位回來,那麼你的計畫並不算是Gap year而只是留學吧!一向喜歡學習語言的我第一個選擇便是到外國「遊學」。注意「遊學」跟「留學」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的心態是更貼近旅遊。每天可能上課數小時,之後便全是自由時間,讓自己在新生活裡繼續發掘探索。當然每個人的喜好和目標都有所不同。遊學只是一個其中一個可能性。最終目的是藉這沒有工作的日子去重新檢視自己,並在新生活的體驗中對世界四週的人和事增添認識,擴闊視野。

Sunday, May 16, 2010

超齡

也有試過一個人工作至夜深(事實上,到最近亦偶然有這情況).與其說是成就感嘛,是沒有想到辨法之前的下策.當然,吊頸都要透透氣.每年旅行的次數越來越多.

記得有一次跟同事午餐,講到當年的日文學得不好,話劇的創作也沒有進展.同事很自然的說:「當然要一次做一件事才會做很好啊」當時,己申請過兩間大學.過了沒多久,其中一位同事就起行出發到東京讀書.

「你不同我,你可是高薪厚職啊!」他知道我也有興趣去讀書時說.儘管試試報讀吧.反正去外國生活一段時間也不錯呀.反正不一定會成功.也就調低目標,選報了語言學校.

反正不一定會成功的,我以為.

高薪厚職啊.不是畢業兩三年後掉下工作重新開始.想要重新開始時可能已經太老.就跟似乎已是超齡留學生一樣.

Tuesday, May 4, 2010

我不是工作狂

回想小學時對工作的期盼是:穿起西裝,打起領帶,每天進出中環的高級商廈。或許有時候會工作至深夜,辦公室四周漆黑一片,只有自己的枱燈還亮著。覺得這便是工作,這便是成就感。

直到完成大學投身社會,工作也轉過近十次。每一次轉工也多少給自己一點啟發。原來我不是一個工作狂,亦最不喜歡要穿西裝的工作。生活的意義與滿足感並不單純從工作而來,更重視個人的經歷,喜歡周遊列國。

一直很嚮往不少歐洲人的生活方式。他們比我們有更多的空間去發掘自我,做盡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生活不會單純的只為物質而拼命工作:I work for living, not live for working!

三十歲後更明白人越大負擔便越多,不論金錢上,體能上,責任上。若果不趁能力還許可的時候去做些自己一直嚮往已久的事情,恐怕老來會有更多後侮。還是希望可任性地「豁」出一點,在生命走到差不多一半的時候有機會稍為放下工作,來一個「Gap year」吧!

起點:愛玩的蝴蝶

小時候看教育電視,有蝴蝶和螞蟻的故事.蝴蝶抓緊每一天玩,並取笑為儲存糧食而弄得滿頭大汗的螞蟻.故事發展下去,當然是冬天來到,一班螞蟻取出食物來打邊爐,蝴蝶餓得站也站不穏,被北風一吹而不知所踪.我從來思想簡單,誓要當一隻「勤有功,戲無益」的螞蟻.但求有得打邊爐.

大學時代第一次跟同學坐火車往北京,在卧卡遇上來自澳洲的蝴蝶.蝴蝶是30歲的工程師,正用一年去旅世界.見我們玩得這麼開心來搭搭訕.當時的螞蟻很難想 像,玩樂不是學生的專利嗎? 放棄工作會再找得倒嗎? 蝴蝶告訴我們,在外國很普遍啊,特別在入大學前或畢業後.叫「Gap year」.

然後,再然後,在不同的旅程中碰到不同的蝴蝶.比如日本,遇到分別在澳洲、日本遊歷過,而正準備到加拿大一年的德國蝴蝶.某天跟他閒談對工作的看法,「其實我們努力工作賺錢買回來的,很多都不是必」,就這樣,他打開了自己的一片gap.

是不是要有自己的gap?是不是教育電視教壞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