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文化.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文化. Show all posts

Tuesday, April 5, 2011

文化異同

講到過節每個地方當然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不過歸根究底,最主要是文化上的基本差異而引伸了種種不同處。亦正因為各式各樣的不同令遊學生活更多姿彩。

想到德國人的特點,或者可以從生活中的小細節領略一二:

1 )德國人相對注重環保。小小的環境問題也可引發全城討論。

2)德國的地鐵沒有入閘機。整個系統建基於一個「信」字。你上了車我便相信你有買票。互信與自律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公民意識。

3)德國人亦幾關心身邊的人,就算是不認識的,那怕是做多或蝕底少少。如餐廳前擺放了免費的開水,在冰凍的門栓套上保暖手套等。


4)另外一個很大的不同是德國的基本教育(直至大學)是完全免費的。就算是外地來的留學生也可享用這個福利。曾經問過一位德文老師為何,她答道這是德國人的傳統信念,教育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從不與金錢掛鉤。

Thursday, January 20, 2011

又過年

日本人過年真係好熱鬧。好鍾意啲街頭小吃。
其實新年期間我無留在德國,而係去了鄰國奧地利過年。


兩國國家的人都係講德文,文化上都幾類近。不過據德國朋友講兩國人民並不特別感情深厚。
首先奧地利人一直對德國在二次大戰中做成的傷害心存芥蒂。而現在他們則覺得德國人粗魯,缺乏文化修養。
德國人就認為奧地利是沒落貴族,沒創意,保守又無環保意識。
點解咁講?只要一踏足維也納,很容易察覺到滿街都是穿著皮草的人。換轉在柏林一身皮草招搖過市的話,難以保證不被環保人士破口大罵,甚至淋紅油。

不過在慶祝新年方面,其實兩個國家都有啲相似地方。
除夕倒數,放煙花就大家都唔會慳。在元旦零時,整個維也納街頭都是煙花爆竹。由於太多人在放,大家都左閃右避,情況都有啲危險。

另外街頭有好多攤檔,除咗售賣小食精品外,最受歡迎應該係象徵好運的新年吉祥物。
德國同奧地利人都相信這些代表好運,好似我哋過年會有揮春同桔。
首先係甲蟲,好細隻紅色,身上有黑點個一種。

另外係四葉草。以上兩樣不只在德國,在大多西方國家都視為好運象徵。

最後呢樣係德話系國家獨有,就係豬。各類豬型公仔同飾物充斥所有商店。


講起在音樂之都維也納,新年唔會好似日本人咁去神舍,而係去出席一年一度的維也納交響樂團的新年音樂會。

呢個音樂會真係好厲害,除咗音樂保證出色外,最重要係吸引全球各地的樂迷慕名而來。
要求得一票,同上月球差不多困難。門票要一年前在網上登記,再以抽籤形式決定。價錢由三十到九百幾歐元。本身已經唔平,但因為需求實在太大,黃牛飛可以炒高好幾倍呢。
還好呢個音樂會會在五十個國家直播或轉播。我記得在國際台播過呢。

Wednesday, October 6, 2010

好去處

四個人的單車其實走得好慢,無乜危險性。

Asunaru看來幾吸引,香港的商場可以多多效法。
柏林就似乎無咁樣嘅地方。首先佢哋唔太盛行商場文化,取而代之是咖啡室同小商店。
不過有個地方真係好值得一提。

這地方建於1907年。早年係百貨商店,二戰後因嚴重毀損而荒廢。直至東西德統一後,一群藝術家在此建立大大小小工作室、展覽場、酒吧與電影院等。大樓名字叫「Tacheles」,係希伯來文,解作「真誠對話」。位於柏林中區,屬於黃金地段。但係大樓本身就一啲都唔係以華麗取勝,反而非常殘舊破落。唔講你知大有來頭嘅話你根本唔取走入去。入口灰灰暗暗,四周都係塗鴉,加上一股霉臭味...之但係正因為咁,佢現在已經成為咗柏林統一後新生代嘅前衛藝術象徵。不單只當地人,來自國外嘅遊客都慕名而至。而柏林亦因為這一股開放同前衛風潮係短短十數年間搖身一變成為整個歐洲最多年青人想居住嘅城市。



Tacheles 嘅房東是一個財團,以象徵性極平嘅租金讓藝術家進駐。這種情況係香港似乎都幾難出現。至少在黃金地段唔會。就算會都要「襯番」整個環境配套,可能係個商場裡面,又或者塞咗係啲唔起眼嘅角落。藝術在香港好多時都只係用嚟服務地產商,令佢哋睇起來貴氣一啲。相反柏林能夠成功變身為歐洲最有活力同創意嘅城市,其中一個好大原因,就係放手讓大家自由發揮,各展所長。我哋有時候太多咨詢,太多規劃,太多討論,太多計算,結果什麼都難成氣候,未成形便凋萎。







但係柏林這景象都唔係完全無隱憂,這幾年那個房東財團因入陷入財務危機而被迫拍賣大樓。而面對將被拍賣嘅命運,Tacheles嘅藝術家們希望透過商業手段自救—集資360萬歐元天價, 買下整棟大樓。結果係點仍然係未知之數。而要面對資本主義有錢就有得傾嘅現實,似乎全世界都一樣啦!



支持Tacheles

Saturday, October 2, 2010

行到「明日」

那四個人是在騎車單嗎?背向前面那個人會很不安吧.

其實名古屋的地方也很分散.而且公共交通並不算便利.朋友說,原因之一是因為名古屋周邊的經濟都圍繞豐田汽車,汽車是主要代步工具.跟大阪那四通八達的鐵路網比較後,更覺得是這回事.現在回看,那時候大部份時間只在一個港島區的範圍生活.因為,沒有車,更沒有單車.要出入月票以外的地區,就只有十一號巴士 -- 行.

那時候有三個愛行的地方.一個是橦木館,一座小小的古宅.一個是今池,那是最靠近宿舍的百貨商業區.一個就是金山,因為那裏有Asunaru.

Asunaru,中文直譯就是變成明日.那是一個半室外的三層商場.中間露天部份就有點像玩在的Apm,每個週未都會有藝人表演.儘管不一定有fans,都名不經傳,但他們都賣力地唱,而且水準還真不賴,雖然當時因省錢沒有買下他們的CD,但相信「明天」他們會成為真正的歌手.
正正,日本文化當中就常常強調「努力就得」這回事.只要努力唱,總有一天就會成功.真實與否因人而異.不過,而在它們成功前,商場已吸納了一批人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