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生活.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生活. Show all posts

Tuesday, April 5, 2011

文化異同

講到過節每個地方當然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不過歸根究底,最主要是文化上的基本差異而引伸了種種不同處。亦正因為各式各樣的不同令遊學生活更多姿彩。

想到德國人的特點,或者可以從生活中的小細節領略一二:

1 )德國人相對注重環保。小小的環境問題也可引發全城討論。

2)德國的地鐵沒有入閘機。整個系統建基於一個「信」字。你上了車我便相信你有買票。互信與自律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公民意識。

3)德國人亦幾關心身邊的人,就算是不認識的,那怕是做多或蝕底少少。如餐廳前擺放了免費的開水,在冰凍的門栓套上保暖手套等。


4)另外一個很大的不同是德國的基本教育(直至大學)是完全免費的。就算是外地來的留學生也可享用這個福利。曾經問過一位德文老師為何,她答道這是德國人的傳統信念,教育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從不與金錢掛鉤。

Sunday, January 9, 2011

又到聖誕



要數在德國最有氣氛的節日,應該是聖誕節。打從大概十一月尾到十二月頭開始,整個城市便進入「作戰」狀態。首先是店鋪的營業時間。為方便大家買禮物,平日星期天絕對關門的百貨店及商場都會額外營業。另外一些公園或廣場會臨時改為聖誕市集,情形同香港農曆年的花市差不多。


德國的聖誕市集算是舉世聞名。主要售賣各種聖誕飾物,工藝品,食品和小食。一有聖誕市集的地方例必人頭湧湧,節日氣氛非常濃厚。但坦白講當你逛過一兩個市集後,便會發現賣的吃的都是相差無幾。話雖如此,相信亦沒有人會希望聖誕前會少了這些別具特色的露天小攤檔。


要令聖誕節更有氣氛,白色飄雪又點可以少呢!踏入十二月柏林便開始落雪,整個城市一夜間好像塗上白色。一覺醒來,看見窗外白雪茫茫,真的驚喜非常。

Tuesday, November 30, 2010

行到邊度?

50米距離,諗起都有D吊詭.好近好似好方便,但又真係困左响處.再加上有個怪怪地包租婆,真係早走早著.

記得頭一兩個月都好似你咁,想周圍睇下.試過有一次,放學後借左宿舍架單車,到沒有地鐵的地方兜個圈.

起初當然好興奮,覺得自己去左好遠.兜下兜下去到一個山坡上的住宅區,過左一個鐘左右,準備番宿舍,就靠記性下山.但越走越唔對路,天又愈來愈黑,而宿舍的單車又要在兩小時內交還.

正是人生路不熟,當時日文又唔識多幾句... 起初還想靠自己,但越找就越焦急.心想日本人很注重時間觀念,而寮長又不是特別好相處,硬著頭皮也要靠向路人問路.雖然只能問:「邊度」、「邊個方向」等簡單問題,但問過兩三個人,走了十多分鐘後,總算找到宿舍附近的一個地鐵站,再沿著地鐵路線走多一段路,やった!終於返到屋企.第一次覺得返到屋企.

之後回想,原來語言真係要迫出黎.

Monday, November 22, 2010

行多幾步

講開行多幾步,早前都講過我在柏林的住處跟學校非常接近(只有五十米之隔)。住咗三個月後,覺得實在出咗啲問題。除咗包租婆越來越多古怪外(例如晚上八點半後唔准沖涼,又無理收取廁紙費等。不過唔想係呢度講太多住,就當係文化差異啦。),最重要係覺得自己的生活範圍太狹小,就好似住係港島啲人話從來都唔去九龍一樣,對我來說太苦悶啦。既然已經千里迢迢來到柏林,就好想試住吓唔同嘅區域。

要搬屋第一步就當然係搵屋。德國就好興「同屋共住」,即係分租房間畀唔同租客,然後櫥廁共用。網上可以搵到好多呢方面嘅資訊,好處係長短租都有,無香港生約死約呢啲麻煩問題,通常付一個月按金即可入住。經過大約兩星期嘅搜索同睇屋,最後落實由柏林西面搬去東面。從今返學就要搭電車再駁地鐵,全程要成四十分鐘左右。錢是駛多了,時間又用多了,不過樂趣亦增加了。



柏林的東西兩面其實都有幾大出入。因為二十年前兩個地區仍然係被圍牆分隔開。現在西柏林比較多係富裕層同退休人仕居住,街道建築也比較接近西方社會。而東柏林就比較多低收入或者年輕家庭,街道也較西面寬闊,建築物都多數係四四方方,實用主義為主。



新住處係一對年輕couple嘅物業,男嘅係英國人,女嘅就來自俄羅斯,加上我呢個香港人,仲有佢哋隻狗,突然好國際化添!



Friday, November 12, 2010

行出遊客區

到底Tacheles仲可以保留幾耐? 睇番香港,同樣因為發展而將一切推倒重來.再倒模.

名古屋也因為經濟發展在變.名古屋車站前就一座又一座的摩天大廈在過去幾年落成,並將會有新的落成.之不過,日本在二次大戰後可以保留的不多,也更在意去保護,甚至重建.

做留學生,忽然間空閒時間比當上班族倍增. 最初,跟遊客沒有分別,去看遊客區.漸漸地,會放慢腳步,跨出遊客區.

因為刻意跟香港人保持距離,最初的日子就生活在只有陌生人的世界.週未,就走進街上走走蕩蕩.呼吸著這個新社區的空氣.就像在宿舍附近的千種區,一坐小社區會堂的外牆就用了植物去裝飾並隔熱.試想像灣仔的玻璃幕牆大廈變成這樣會如何?

又或者早上走到掙扎求存的商店街,看看他們準備下午的節日表演.有點似今時今日商場show,但多一份街坊味.

就這樣,沒有既定路線,沒有時刻表,喜歡的話就坐著看日落.當時會有點「寂しい」,但現在想起來真的很寫意.

Wednesday, October 6, 2010

好去處

四個人的單車其實走得好慢,無乜危險性。

Asunaru看來幾吸引,香港的商場可以多多效法。
柏林就似乎無咁樣嘅地方。首先佢哋唔太盛行商場文化,取而代之是咖啡室同小商店。
不過有個地方真係好值得一提。

這地方建於1907年。早年係百貨商店,二戰後因嚴重毀損而荒廢。直至東西德統一後,一群藝術家在此建立大大小小工作室、展覽場、酒吧與電影院等。大樓名字叫「Tacheles」,係希伯來文,解作「真誠對話」。位於柏林中區,屬於黃金地段。但係大樓本身就一啲都唔係以華麗取勝,反而非常殘舊破落。唔講你知大有來頭嘅話你根本唔取走入去。入口灰灰暗暗,四周都係塗鴉,加上一股霉臭味...之但係正因為咁,佢現在已經成為咗柏林統一後新生代嘅前衛藝術象徵。不單只當地人,來自國外嘅遊客都慕名而至。而柏林亦因為這一股開放同前衛風潮係短短十數年間搖身一變成為整個歐洲最多年青人想居住嘅城市。



Tacheles 嘅房東是一個財團,以象徵性極平嘅租金讓藝術家進駐。這種情況係香港似乎都幾難出現。至少在黃金地段唔會。就算會都要「襯番」整個環境配套,可能係個商場裡面,又或者塞咗係啲唔起眼嘅角落。藝術在香港好多時都只係用嚟服務地產商,令佢哋睇起來貴氣一啲。相反柏林能夠成功變身為歐洲最有活力同創意嘅城市,其中一個好大原因,就係放手讓大家自由發揮,各展所長。我哋有時候太多咨詢,太多規劃,太多討論,太多計算,結果什麼都難成氣候,未成形便凋萎。







但係柏林這景象都唔係完全無隱憂,這幾年那個房東財團因入陷入財務危機而被迫拍賣大樓。而面對將被拍賣嘅命運,Tacheles嘅藝術家們希望透過商業手段自救—集資360萬歐元天價, 買下整棟大樓。結果係點仍然係未知之數。而要面對資本主義有錢就有得傾嘅現實,似乎全世界都一樣啦!



支持Tacheles

Sunday, September 19, 2010

交通 II

日本的公共交通都算係貴,但就點都未及歐洲的價格高昂。在柏林最低消費係兩個一歐元。所以短程的話用兩隻腳行或者踩單車都係必然之選。柏林係一個非常適合踩單車的城市。基本上成個德國北部都係一個平原之上。係柏林要搵到個稍為高些的山都唔係咁容易。而政府都算鼓勵大家踩單車代步,好多大馬路兩旁都有單車專用線。




買咗單車初期日日夜夜都想住要去邊度,成日上網找地圖研究路線。星期六日就係出遊的最佳時機。試過踩咗成個鐘頭先至去到一間博物館。都有啲辛苦㗎!踩單車係好方便,不過都有短處。例如柏林雖然係平坦,但亦因為咁所以啲地方好分散。要去一個地方往往都要踩好耐時間。另外天氣都係一個因素,落雨天就當然唔方便啦。仲有冬天的路面亦經常結冰,唔小心的話好容易有意外發生。所以我最後在冬天落雪前決定將二手單車賣走。踏上買月票返學的生活。

柏林的地鐵同城郊鐵路網絡都幾發達。而整個網絡分為ABC三區。買一個月AB區的月票為72歐元,基本上全市的大小角落都去得到。起初聽落都有啲貴,不過整個月不論巴士,電車,鐵路,任何路線都可以任坐,再回想在香港每日搭車返工出街原來都用成六百蚊左右,計落又可以接受。


你可能會問我學校唔係正正在屋企旁邊咩?無錯無錯,最初的確係隔離。不過住咗幾個月後我決定要搬走啦。原因有好有壞,下次先講啦。

Tuesday, September 7, 2010

免費夏日

柏林無櫻花祭,不過就有令每個德國人都雀躍萬分的夏日。對一個香港人來說,大汗踏細汗的夏天從來都無乜好值得高興。但係對德國人來講,夏天是一年中最生機處處的日子。太陽早上四五點就出來,一直去到晚上十點先收工,簡直係唔駛錢咁。加上氣溫是和暖多於炎熱,風和日麗,真係好適合任何室外活動。


由屋企踩半個鐘頭單車去到嘅一座皇宮。前面有個好大嘅花園,入場當然免費。夏天真係百花齊放。好靚呀!自己帶埋生果三文治去,一來可慢慢嘆,二來又可好慳錢咁消磨大半天。



週末街頭總有好多賣藝表演或者節日,好似啤酒節咁。大路兩旁都擺滿美食攤檔。大家都鍾意走到街上,享受陽光。齋睇就當然唔駛錢啦,不過美食當前,都總會幫襯少少。


星期日的跳蚤市場雖然係全年營業,但夏天就特別熱鬧。係無嘢做嘅日子,一個人行跳蚤市場不花一毫之餘又可睇多啲柏林平民生活的另一面。


就好似跳蚤市場附近有個大眾K場。只要你有膽量就可以上台大展歌喉。唱完仲免費擺枝汽水潤吓喉。

Monday, September 6, 2010

櫻花下融入生活

也沒有特別讓人羨慕的理由.

一開始已決定不會「埋香港人堆」.下課後跟同學說再見後,就跟你一樣,開始「獨行俠」時間.平日還好,下課後回宿舍做功課、看電視、上網,時間還蚩容易過,遇上週未,就獨個兒的去認識名古屋.

記得到步的第一個週未,走到宿舍附近的鶴舞公園看櫻花.還是第一次看到櫻花盛放.對日本人來說,這正是走在一起吃喝玩樂的時機.看到他們有的一個人為朋友佔位置,有的似是上司下屬在訓話,有的似是20年前的同學會重聚.想去問清楚卻又不懂片言隻字.只好穿梭在他們之間,續一拍下歡樂時光.心想,若果可以跟朋友們這樣的藉地而坐 ......

說要認識新朋友,但在一個英語不流通的世界不太簡單.還好這年代可以上網.特別是起初的日子,打電話返香港變成整天唯一講話的機會.

Tuesday, August 17, 2010

今天我一早起來上學去


在柏林唔會有咁盛大隆重的開學禮。基本上我間學校好casual,隨時都有同學加入或者離開。佢地都可以講得上係來自五湖四海。就好似第一日上堂的同學就分別有來自也門,芬蘭,意大利,羅馬尼亞,韓國等。大部分人來德國學德文都係打算升學。比較少似我咁樣只係來遊學。而年紀亦正因為咁所以都會同大家有一段距離。不過好在西方人普遍都睇唔出亞洲人的年齡。總而之最緊要都係人老心不老啦!

就係咁每日早上九點半至十二點半我又重踏全職學生的生活。特別之處係我的學校基本上距離住所只係一座大廈之隔。完全無呃你,真係一座之隔。由住所門口走到學校門口,都只是二十米內的腳程。真係一生人都未試過咁方便。交通費同時間都可以話係全免。不過針邊有兩頭利呀。住得咁近的唔好處就係生活圈子太小。來來去去都係學校附近幾條街出入。都真係幾悶㗎。所以在開學兩個星期後,我決定令自己可以走得更遠一點:買了架二手單車。

Tuesday, August 10, 2010

食多啲食多啲

真係要再講多次你就好啦。日日唔同菜式,又保證食得飽飽。
喺柏林嘅日子最令我頭痛都莫過於食。要吃得好,又要飽肚,又要有花款,最緊要係經濟實惠,都真係唔容易。
以下都係一啲食嘅回憶:
最喜歡嘅飯後甜品,三蚊港幣一個的朱古力Mousse。

有時懶得去買餸,唯有就地取材,雪櫃有什麼就吃什麼。


有閒情嘅話,就搞得複雜一啲,如自製薯蓉。

後來發現可以用微波爐煮飯,便嚐試炒吓餸撈飯。

食得特別都有嘅,例如去野餐。

係朋友屋企用筷子食瑞士火鍋。

又或者聖誕前夕食烤鴨。

仲有好好味嘅柏林名物咖哩香腸。

呢塊兩歐元嘅薄餅,係放學後最佳醫肚選擇。

星期日嘅十歐元自助餐簡直係柏林嘅美食大寶藏。好多餐廳都會係週末搞這類自助餐招來更多客人。有人話這其實係啲餐廳將一個星期食剩嘅一次過清倉,避免屯積。不過咁平咁抵食,我又唔介意幫吓人哋嘅。

Wednesday, July 28, 2010

開飯啦!

點解咁多JA!,原因莫不過是價錢平啦。這個JA!牌在很多連鎖超市都有得賣。有啲似惠康黃金嘜,真係什麼貨品都有。簡直打救了荷包唔少。
至於每次到超市,基本動作都是睇吓有無平嘢執。在香港購物會考慮品質,但人在異鄉時只顧及價錢。
有日行行吓街,竟然碰到一歐元店。由內衣褲至餅乾零食,件件都係一歐元。簡直係開心大發現。

至於每日三餐可以點樣?這便是我最typical的餐單:
早餐:通常係多士或者牛奶加穀物。
午餐:又係多士,不過豪啲會加芝士及蕃茄。再咬多個蘋果。
晚餐:差不多都係意粉。煮好粉後加入蕃茄,紅蘿蔔,腸仔,炸洋蔥粒。調味只加少許鹽,沒有醬汁。不過比想像中好吃。

另外如果出街唔可以係屋企煮的話,通常都帶定乾糧(慳錢呀)。又或者係街邊買啲小食頂肚。
可惜德國人對食的要求真係麻麻。去到邊度都不外乎嗰幾款,例如:
德國大肉腸加個包,大概個幾歐元。

仲有中式炒麵(睇個樣就知有幾好食),都係賣個幾歐元。

相對香港嘅斬大舊叉燒,樣樣都大大碟又肥膩嘅飲食文化,係德國食嘅真係清淡得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