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30, 2010

行到邊度?

50米距離,諗起都有D吊詭.好近好似好方便,但又真係困左响處.再加上有個怪怪地包租婆,真係早走早著.

記得頭一兩個月都好似你咁,想周圍睇下.試過有一次,放學後借左宿舍架單車,到沒有地鐵的地方兜個圈.

起初當然好興奮,覺得自己去左好遠.兜下兜下去到一個山坡上的住宅區,過左一個鐘左右,準備番宿舍,就靠記性下山.但越走越唔對路,天又愈來愈黑,而宿舍的單車又要在兩小時內交還.

正是人生路不熟,當時日文又唔識多幾句... 起初還想靠自己,但越找就越焦急.心想日本人很注重時間觀念,而寮長又不是特別好相處,硬著頭皮也要靠向路人問路.雖然只能問:「邊度」、「邊個方向」等簡單問題,但問過兩三個人,走了十多分鐘後,總算找到宿舍附近的一個地鐵站,再沿著地鐵路線走多一段路,やった!終於返到屋企.第一次覺得返到屋企.

之後回想,原來語言真係要迫出黎.

Monday, November 22, 2010

行多幾步

講開行多幾步,早前都講過我在柏林的住處跟學校非常接近(只有五十米之隔)。住咗三個月後,覺得實在出咗啲問題。除咗包租婆越來越多古怪外(例如晚上八點半後唔准沖涼,又無理收取廁紙費等。不過唔想係呢度講太多住,就當係文化差異啦。),最重要係覺得自己的生活範圍太狹小,就好似住係港島啲人話從來都唔去九龍一樣,對我來說太苦悶啦。既然已經千里迢迢來到柏林,就好想試住吓唔同嘅區域。

要搬屋第一步就當然係搵屋。德國就好興「同屋共住」,即係分租房間畀唔同租客,然後櫥廁共用。網上可以搵到好多呢方面嘅資訊,好處係長短租都有,無香港生約死約呢啲麻煩問題,通常付一個月按金即可入住。經過大約兩星期嘅搜索同睇屋,最後落實由柏林西面搬去東面。從今返學就要搭電車再駁地鐵,全程要成四十分鐘左右。錢是駛多了,時間又用多了,不過樂趣亦增加了。



柏林的東西兩面其實都有幾大出入。因為二十年前兩個地區仍然係被圍牆分隔開。現在西柏林比較多係富裕層同退休人仕居住,街道建築也比較接近西方社會。而東柏林就比較多低收入或者年輕家庭,街道也較西面寬闊,建築物都多數係四四方方,實用主義為主。



新住處係一對年輕couple嘅物業,男嘅係英國人,女嘅就來自俄羅斯,加上我呢個香港人,仲有佢哋隻狗,突然好國際化添!



Friday, November 12, 2010

行出遊客區

到底Tacheles仲可以保留幾耐? 睇番香港,同樣因為發展而將一切推倒重來.再倒模.

名古屋也因為經濟發展在變.名古屋車站前就一座又一座的摩天大廈在過去幾年落成,並將會有新的落成.之不過,日本在二次大戰後可以保留的不多,也更在意去保護,甚至重建.

做留學生,忽然間空閒時間比當上班族倍增. 最初,跟遊客沒有分別,去看遊客區.漸漸地,會放慢腳步,跨出遊客區.

因為刻意跟香港人保持距離,最初的日子就生活在只有陌生人的世界.週未,就走進街上走走蕩蕩.呼吸著這個新社區的空氣.就像在宿舍附近的千種區,一坐小社區會堂的外牆就用了植物去裝飾並隔熱.試想像灣仔的玻璃幕牆大廈變成這樣會如何?

又或者早上走到掙扎求存的商店街,看看他們準備下午的節日表演.有點似今時今日商場show,但多一份街坊味.

就這樣,沒有既定路線,沒有時刻表,喜歡的話就坐著看日落.當時會有點「寂しい」,但現在想起來真的很寫意.

Wednesday, October 6, 2010

好去處

四個人的單車其實走得好慢,無乜危險性。

Asunaru看來幾吸引,香港的商場可以多多效法。
柏林就似乎無咁樣嘅地方。首先佢哋唔太盛行商場文化,取而代之是咖啡室同小商店。
不過有個地方真係好值得一提。

這地方建於1907年。早年係百貨商店,二戰後因嚴重毀損而荒廢。直至東西德統一後,一群藝術家在此建立大大小小工作室、展覽場、酒吧與電影院等。大樓名字叫「Tacheles」,係希伯來文,解作「真誠對話」。位於柏林中區,屬於黃金地段。但係大樓本身就一啲都唔係以華麗取勝,反而非常殘舊破落。唔講你知大有來頭嘅話你根本唔取走入去。入口灰灰暗暗,四周都係塗鴉,加上一股霉臭味...之但係正因為咁,佢現在已經成為咗柏林統一後新生代嘅前衛藝術象徵。不單只當地人,來自國外嘅遊客都慕名而至。而柏林亦因為這一股開放同前衛風潮係短短十數年間搖身一變成為整個歐洲最多年青人想居住嘅城市。



Tacheles 嘅房東是一個財團,以象徵性極平嘅租金讓藝術家進駐。這種情況係香港似乎都幾難出現。至少在黃金地段唔會。就算會都要「襯番」整個環境配套,可能係個商場裡面,又或者塞咗係啲唔起眼嘅角落。藝術在香港好多時都只係用嚟服務地產商,令佢哋睇起來貴氣一啲。相反柏林能夠成功變身為歐洲最有活力同創意嘅城市,其中一個好大原因,就係放手讓大家自由發揮,各展所長。我哋有時候太多咨詢,太多規劃,太多討論,太多計算,結果什麼都難成氣候,未成形便凋萎。







但係柏林這景象都唔係完全無隱憂,這幾年那個房東財團因入陷入財務危機而被迫拍賣大樓。而面對將被拍賣嘅命運,Tacheles嘅藝術家們希望透過商業手段自救—集資360萬歐元天價, 買下整棟大樓。結果係點仍然係未知之數。而要面對資本主義有錢就有得傾嘅現實,似乎全世界都一樣啦!



支持Tacheles

Saturday, October 2, 2010

行到「明日」

那四個人是在騎車單嗎?背向前面那個人會很不安吧.

其實名古屋的地方也很分散.而且公共交通並不算便利.朋友說,原因之一是因為名古屋周邊的經濟都圍繞豐田汽車,汽車是主要代步工具.跟大阪那四通八達的鐵路網比較後,更覺得是這回事.現在回看,那時候大部份時間只在一個港島區的範圍生活.因為,沒有車,更沒有單車.要出入月票以外的地區,就只有十一號巴士 -- 行.

那時候有三個愛行的地方.一個是橦木館,一座小小的古宅.一個是今池,那是最靠近宿舍的百貨商業區.一個就是金山,因為那裏有Asunaru.

Asunaru,中文直譯就是變成明日.那是一個半室外的三層商場.中間露天部份就有點像玩在的Apm,每個週未都會有藝人表演.儘管不一定有fans,都名不經傳,但他們都賣力地唱,而且水準還真不賴,雖然當時因省錢沒有買下他們的CD,但相信「明天」他們會成為真正的歌手.
正正,日本文化當中就常常強調「努力就得」這回事.只要努力唱,總有一天就會成功.真實與否因人而異.不過,而在它們成功前,商場已吸納了一批人流.

Sunday, September 19, 2010

交通 II

日本的公共交通都算係貴,但就點都未及歐洲的價格高昂。在柏林最低消費係兩個一歐元。所以短程的話用兩隻腳行或者踩單車都係必然之選。柏林係一個非常適合踩單車的城市。基本上成個德國北部都係一個平原之上。係柏林要搵到個稍為高些的山都唔係咁容易。而政府都算鼓勵大家踩單車代步,好多大馬路兩旁都有單車專用線。




買咗單車初期日日夜夜都想住要去邊度,成日上網找地圖研究路線。星期六日就係出遊的最佳時機。試過踩咗成個鐘頭先至去到一間博物館。都有啲辛苦㗎!踩單車係好方便,不過都有短處。例如柏林雖然係平坦,但亦因為咁所以啲地方好分散。要去一個地方往往都要踩好耐時間。另外天氣都係一個因素,落雨天就當然唔方便啦。仲有冬天的路面亦經常結冰,唔小心的話好容易有意外發生。所以我最後在冬天落雪前決定將二手單車賣走。踏上買月票返學的生活。

柏林的地鐵同城郊鐵路網絡都幾發達。而整個網絡分為ABC三區。買一個月AB區的月票為72歐元,基本上全市的大小角落都去得到。起初聽落都有啲貴,不過整個月不論巴士,電車,鐵路,任何路線都可以任坐,再回想在香港每日搭車返工出街原來都用成六百蚊左右,計落又可以接受。


你可能會問我學校唔係正正在屋企旁邊咩?無錯無錯,最初的確係隔離。不過住咗幾個月後我決定要搬走啦。原因有好有壞,下次先講啦。

交通

聽落有D似日本一年四季節日(日文所謂的祭り〔matsuri〕).都係因為季節慶祝,有D路攤食下、嘆下.諗諗下,香港反而冇呢份情懷.

不過,講開單車,都可算係留學生恩物.响香港,幾蚊雞就可以坐一程車.但係响名古屋,坐一個站地鐵或巴士,最低消費一律200円.所以,短距離就以單車代步.雖然,我就仲慳,等二手單車.

慳還慳,番學就冇得慳.用留學生身份,可以用一個月5000-5600円左右(視乎要跨多少條線,當時節合約HK$500),任坐由學校至宿舍之間的距離.

其實相對原價290円一程真的很賺.不過,總之一切要慳.而前往既定路線以外車站要付差價,最低消費200円.所以向師兄們討教如何設計路線,令路線經過所有生活必經之地,如市場、購物區等.若是香港車站職員當然會查問一條直線可到的距離為何要左兜右兜.但日本車站的職員也許是相信大家誠實,又或是見太多我們這種學生,問也沒問就發了月票給我.

出發前也沒有想過,才到步幾天就會變得對錢看得這麼緊張.不過想深一層,十八廿二時有問題還可以問屋企人,咁多個人自己話要出門就真係要事事靠自己.